柔性執法的溫度
鄭州市金水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鳳凰臺中隊執法人員指引流動瓜農前往轄區設立的固定攤點售賣。
禹州市基層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在對某超市銷售的食用油進行質量檢查,以規范執法維護市場秩序。
流動瓜車占道,相關部門沒開罰單,而是遞上一瓶水,并引導瓜農至固定攤位;農機手誤入城區道路,交警部門不予處罰,反而幫忙規劃出城路線……這段時間,河南多地涌現的柔性執法故事屢上熱搜,網友好評道:“這樣的執法,很暖心!”
人心往之,城必興焉。對于一域而言,行政執法不僅僅是監管的手段,也是展示形象、彰顯文明的窗口。法律力度和執法溫度如何統一,有形服務與無形監管怎樣結合,這些行政執法中的問題,也是考驗政府治理智慧的難題。
連日來,記者深入我省多地行政執法一線,透過幾個片段,從個體商販、小微企業視角,看執法怎樣才能轉化為群眾和經營主體可感可知的安全感,讓法治成為營商環境的最強內核。
四項清單 包容審慎避免小過重罰
近日,漯河市市場監管部門執法人員發現,漯河某充電設施企業為圖省事,將電費和服務費“打包售賣”。原本0.568元/千瓦時的電費和0.632元/千瓦時的服務費,直接合并標成1.2元/千瓦時,掃碼頁面只顯示一個總價格,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經過市場監管人員的教育,我們才知道這種行為違反了價格公示規定,之后不僅在充電頁面清晰標注電費、服務費,還主動將服務費下調39%。”企業負責人說。
“新能源充電費用必須拆分為電費和服務費兩部分。其中,電費嚴格執行國家標準,服務費雖然由市場定價,但必須明碼標價,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漯河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孫偉力解釋,考慮到企業首次違規且整改態度積極,符合“首違不罰”的條件,市場監管部門依法作出不予處罰決定,讓知錯能改者“輕裝前行”。
首違不罰,有法律法規做堅實支撐。
河南中砥律師事務所律師黃允介紹,202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明確了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確立輕微不罰、首違不罰、無錯不罰制度,并對從輕、減輕或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作了規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也明文指出,行政執法中應當推廣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行政指導等非強制性手段,依法慎重實施行政強制。
“這樣的規定和要求彰顯著包容審慎的鮮明導向:行政執法不僅是懲罰違法行為,更重要的是教育經營主體自覺守法,真正營造出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黃允說。
包容審慎的尺度,體現在“四張清單”里。
去年年底,省市場監管局發布市場監管不予行政處罰事項清單、從輕行政處罰事項清單、減輕行政處罰事項清單以及不予實施行政強制措施事項清單等“四張清單”。
翻看清單:未取得健康證明從事食品小作坊、小經營店、小攤點經營,初次違法及時改正且沒有造成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危害后果,不予處罰;未按照規定的期限公示或者報送年度報告,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責令改正、批評教育、告誡約談,不予處罰……這些條目內容詳盡、有據可依,進一步明確了罰與不罰的邊界。
在信陽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法學系主任、副教授朱茂磊看來,隨著法治政府建設的深入,我省各地行政執法水平普遍得到提升,然而,機械執法、小過重罰等情形仍不同程度存在。
“行政執法部門通過‘四張清單’,運用提醒教育、行政建議、行政指導等柔性監管措施,包容經營主體特別是小微經營主體的輕微過錯,審慎對待市場經濟新模式、新業態成長中出現的問題,體現了對個案正義的守護,為各類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營造了公平、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朱茂磊說,這也是政府轉變職能,實現行政執法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一的必然要求。
包容審慎監管不是放任不管。在柔性執法的同時,我省不斷強化對食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消費品安全等高風險領域的監管,嚴厲查處嚴重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讓違法者切實付出代價。
合規建設 從末端處罰到源頭治理
6月9日,開封市一家食品生產企業車間內一片忙碌景象。“市場監管部門幫我們查出了問題,及時更換了生產設備,問題一解決,產銷兩旺。”說起當前經營情況,負責人滿是感激。這家企業,是省市場監管局免費提供技術幫扶的400余家食品生產企業之一。
去年以來,省市場監管局成立了5個技術幫扶組,選派食品領域專家深入企業,指導企業優化生產加工條件、嚴格原料驗收把關、強化生產過程控制、健全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化解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受到企業方熱烈歡迎。
“技術幫扶+監管”的新模式,把末端處罰變為源頭治理,真正為企業發展賦能增效。
執法不是目的,規范才是根本。如何做好合規引導?在平頂山市,經營主體遇到問題時可以去合規手冊中查找答案。
這本“一業同查”合規手冊涵蓋了交通運輸、人力資源、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市場監管領域68個行業,涉及公安、教育、民政、交通、市場監管等28個監管部門,主要包含主體資格合規、業務經營合規、制度管理合規、場所要求合規、從業人員合規等相關內容。手冊還詳細標注了各行業監管單位聯系地址和電話,實現經營主體零跑腿享服務。
“將行政合規指導融入監管、執法全領域全過程中,讓監管‘跑在’風險前面,達到了規避違法、防范風險的工作效果。”平頂山市市場監管局信用監管科科長李亞濤介紹,通過這樣的引導,經營主體不斷完善內控管理,從“要我合規”向“我要合規”轉變,不斷提升信用意識,減少違法違規行為。
因事而治,對癥下藥。服務型執法中的分類差異監管,讓誠信經營企業獲得免檢、少檢“紅利”。
鶴壁市在全省率先以食品領域為試點,出臺文件,搭建信用風險分類監管模型,結合通用信用4類分級和專業風險4類分級,組成16類“通用+專業”監管類別,按照信用及風險高低對全市食品生產經營者分別以“綠、藍、黃、紅”4種顏色進行色卡管理,讓監管有的放矢。
“互聯網+監督”,為合規建設加力。
在開封市,6437家規上企業被賦予二維碼,10130名執法人員全部入駐涉企執法“依法行政碼上監督”平臺,執法檢查掃碼入企,以“精準留痕”糾治“隨意檢查”,在提升執法行為規范化水平的同時,通過平臺月分析、季通報,推動執法資源向“防風險、優服務”集中,助力企業提升自身合規能力,減輕經營負擔。
在南陽市,一體化智慧市場監管平臺是助力企業合規經營的重要抓手。平臺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相關部門可實時掌握轄區經營主體經營動態和經營風險,實現遠程非接觸式監管、風險預警監管、信用監管和精準監管。
讓服務跑在監管前、執法前,“預防為主”的服務型理念,為企業打開合法經營的廣闊天地。
主動靠前 微改革彰顯大服務
“以前總擔心證照到期錯過換證,影響業務開展,現在有了這個‘鬧鐘’,再也不用擔心出岔子,政府真正站在企業角度解決實際難題,讓我們能安心發展。”“許證鬧鐘”帶來的便利,許昌大參林保元堂藥店連鎖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民深有體會。
“許證鬧鐘”是許昌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證照到期前提醒工作平臺。這一創新之舉,源于當地司法行政部門在對某類行政許可事項調研中發現的痛點——
17000余份證照,約有5200戶辦理延期續證業務,延期續證商戶占比之多令人驚訝,而這些商戶往往是因為疏忽大意造成證照過期失效,給正常生產經營帶來嚴重影響。
為改變這種情況,許昌市印發《關于推行證照到期前提醒工作機制的通知》,建設“許證鬧鐘”平臺,從“人找服務”變為“服務找人”。
平臺對證照到期狀態自動巡檢識別,在證照法定有效期滿前30天、7天,通過手機短信、支付寶小程序等方式,精準發出提醒通知;在證照期滿前3天,平臺自動檢測未續證對象,由各單位管理員篩選本單位數據,安排專人上門或者電話“一對一”提醒,確保“不漏一企一人”。
“許證鬧鐘”正式運行以來,全市35家行政執法單位共梳理出行政許可類證照到期前提醒服務事項59項,涵蓋市場監管、衛生、交通運輸、煙草專賣等多個領域,納入證照信息6.2萬余條,累計發送提醒信息4萬余條,證照到期成功續證率達100%,小鬧鐘帶來了大變化。
“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行政許可的變更、延續等,要以當事人提出申請為前提,證件到期前提醒是政府主動靠前服務的創新之舉。”省司法廳依法行政指導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煙草專賣局、省藥監局、省林業局在省直單位中率先建立證照到期前提醒機制,該項改革也被列為2025年河南省便民利民微改革7個事項之一,在全省全面鋪開。
主動靠前服務仍在提質升級。今年,我省選擇許昌、三門峽、商丘、鶴壁、新鄉等省轄市作為試點,梳理出法律風險低、許可條件未發生變化、辦理相對簡易的許可證照延續事項,建立“無感續證”事項目錄,對證照到期狀態自動巡檢識別,提醒當事人登錄相關網站,確認共性信息、勾選差異化信息,作出履行主體責任承諾,由許可部門按照流程完成審批后,就可以真正實現“指尖換證”。
以服務為鮮明導向,我省連續將服務型行政執法工作納入法治政府建設中期規劃,省司法廳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的意見》《河南省營商環境綜合配套改革法治化專項方案》等文件中,進一步明確服務型行政執法的方向、內容,為全省開展服務型行政執法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制度支撐。
從一罰了之到容錯糾錯,從被動監管到主動服務……我省行政執法部門不斷在法治框架內尋找“管”與“服”的最大公約數,用剛柔并濟的執法智慧,探索著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新解法。
專家觀點
三個堅持三個嚴禁提升行政執法質效
“行政執法人員時刻牢記‘有權必有責、有權受監督、失責要追責’,才能做到行政執法的行為法定、程序法定。”
□河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 勝強
行政執法工作面廣量大,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群眾,直接關系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法治的信心。
《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對“健全行政執法工作體系,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作出系統部署,要求“廣泛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警示告誡、指導約談等方式,努力做到寬嚴相濟、法理相融,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今年5月20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規定:“行政機關堅持依法行政。行政機關開展執法活動應當避免或者盡量減少對民營經濟組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并對其合理、合法訴求及時響應、處置。”
近年來,隨著國務院提升行政執法質量三年行動、加強行政裁量權基準的制定和實施、規范行政處罰設定和實施等一系列部署的扎實推進,各地行政執法質效提升顯著。但同時,執法不規范甚至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時有發生。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面貫徹服務型政府理念,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做到“三個堅持、三個嚴禁”。
一是堅持組織法定、職權法定,嚴禁不具備主體資格的組織開展行政執法。
行政執法的主體必須具備法定資格。即便是法定的行政執法主體,也必須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執法。這就要求各級司法行政部門依法審查同級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和權限,報請本級政府后向社會公告,做到行政執法組織法定、職權法定。
二是堅持行為法定、程序法定,嚴禁越權執法、程序違法。
我國法律法規中關于行政執法的突出特色是行為法定、程序法定。行為法定意味著行政執法主體按照法定權限、法定方式、法定標準等作出行政行為;程序法定則要求行政執法主體根據法定程序作出許可、處罰、強制等行政行為,而且要充分保障行政相對人的陳述權、申辯權、聽證權、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權利。行政執法人員時刻牢記“有權必有責、有權受監督、失責要追責”,才能做到行政執法的行為法定、程序法定。
三是堅持執法力度、溫度相統一,嚴禁只講執法力度或只講執法溫度。
行政執法作為政府依法履行管理職責的重要方式,對于引導規范經營主體合法經營、預防糾正違法行為、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服務型行政執法不是“越寬越好”,也不是不執法,更不能僅僅為了讓執法有溫度而突破法律底線,嚴格規范始終是行政執法的前提。
在嚴格規范執法的基礎上,各級各類行政執法主體要創新行政執法方式,推廣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行政指導等非強制性手段,依法慎重實施行政強制,做到過罰相當,避免或盡量減少對經營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堅持執法力度、溫度相統一,做到依法該嚴則嚴、當寬則寬,扎實推進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設。
責任編輯:王怡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