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三区_久久福利影院_欧美日韩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焦點推薦

專業社工賦能 志愿服務增效 “藍+紅”: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更專業

發布時間:2025-06-10   來源:河南日報

在許昌市魏都區文峰街道河西社區,87歲的朱美娥奶奶教孩子們用五谷雜糧制作五谷粘字。

  許昌市長跑運動協會推出“微跑相伴 與愛同行”活動,受到社區居民歡迎。


  5月31日,初夏的許昌市魏都區文峰街道辦事處河西社區,一場別開生面的“當端午遇上六一”活動正在進行。87歲的朱美娥奶奶手持鑷子,認真地教孩子們用五谷雜糧制作五谷粘字,孩子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創作中。

  “這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六一兒童節。”朱美娥奶奶感慨,她不僅提前準備了五谷拼貼的“數你棒”粘字,還在社區學習群分享了一套自創的手指操,希望能幫助孩子們消除疲勞,提高腦力和記憶力。

  這樣溫馨的場景,正是我省大力推動實施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項目的縮影。從今年3月開始,省委社會工作部在全省遴選31個社區作為省級試點,各省轄市遴選97個試點,推進“社工藍”與“志愿紅”深度融合,探索黨建引領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路徑,造福更多社區居民,溫暖更多基層群眾。

  聚焦服務“一老一小一新”

  走進許昌市魏都區西大街街道府后社區,居民楊女士激動地說:“兒子自從每天早晨跑步后,開始與人交流了,自閉癥癥狀有了很大緩解。”

  楊女士的兒子今年17歲了,患有嚴重的自閉癥,天天待在家中。她想了很多辦法讓孩子走出家門,但收效甚微。她說:“孩子得了自閉癥,一直不見好轉,我快要崩潰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像同齡人一樣生活,上學。”

  事情在今年3月有了轉機。作為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項目省級試點,府后社區與許昌市長跑運動協會推出“微跑相伴與愛同行”項目,帶動社區有自閉癥、唐氏綜合征等病癥的孩子早晨跑步以緩解癥狀。

  社區共有5個孩子參與跑步,協會指定5名成員陪同。楊女士的兒子每天早晨6點30分起床,晨跑半小時,風雨無阻。她說:“過去怎么勸說他也不出門,現在能主動出去跑步,變化很大。”

  省委社會工作部有關負責人說,這次融合試點項目將社區作為志愿服務的主陣地、主場景,主要圍繞“一老一小一新”等群體和社區群眾的普遍需求,培育一批接地氣、易參與、好開展的“小而美”的志愿服務品牌。

  杞縣金城街道東關社區聚焦社區獨居、空巢老年人常態化照護和安全需求,發動志愿者開展“東關五約”老年人社區照顧項目,每月固定時間為獨居和空巢老人開展義診、義剪、修腳服務,每天早上“窗簾行動”,每天晚上“燈光行動”,全天候、全方位照護老人的生活。

  平頂山市衛東區東安路街道東苑社區以“暖心互聯港”為平臺,聚焦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網絡主播等新業態從業者,提供暖心休息站、交通安全培訓、心理疏導等服務,構建“服務賦能—反哺治理—雙向共融”的可持續發展生態。

  試點社區要實現“四個一”

  根據要求,這次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項目試點社區要實現“四個一”的建設目標,即每個社區每年培養發展一名專業社工,發展一個新的志愿服務組織(隊伍),設計實施一個新的有實際效果或發展潛力的志愿服務項目,形成一個新的“專業社工+志愿服務”實踐案例。

  鄭州市惠濟區大河路街道天河社區推出了“云端心理守護矛盾志愿調解”項目。社區與河南暖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每周免費為居民進行AI心理檢測,依據檢測結果,了解矛盾雙方的性格特點、情緒狀況等,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矛盾調解。

  徐阿姨住在一樓廣場旁邊,感覺噪聲大,多次到社區反映。社區做了很多工作,甚至讓廣場舞也挪了地方,但她仍然不滿意。通過AI心理檢測,發現徐阿姨具有主觀意識強、攻擊性強的性格特點,社區書記根據這些信息耐心溝通協調。如今,徐阿姨理解了大家,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不再覺得噪聲無法忍受了。

  通過項目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務大軍。鄭州市二七區大學路街道康橋社區獨居老人多,社區聯合鄭州亞歐職業技術學院共同打造關愛老人的暖心項目,大學生走進獨居老人家庭,為老人代買日常生活用品、整理家務,幫老人洗腳。如今,已有15戶老人與大學生結對。參與結對的大學生說:“我們只需要獻出一點愛,就能給老人帶來無限的快樂。我們不論是在校還是工作,都會盡力參與志愿活動,奉獻愛心。”

  如今,面向孤寡老人的“心晴守護”項目、面向殘疾兒童的“伴跑星光”項目、面向新就業群體的“風行者助力計劃”等一大批社區志愿服務品牌項目與典型案例正不斷涌現。

  專業社工讓志愿服務更精準

  專業社工的參與是這次活動的重要特點。為確保志愿服務質量和項目順利推進,我省指定鄭州市冀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試點社區提供專業指導。項目執行機構派遣22支工作組赴31個試點社區開展調研工作,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居民、開展座談會等,為每個試點社區量身定制項目實施方案。

  63歲的劉素娟是許昌市魏都區文峰街道河西社區融合項目的專業指導社工。她根據社區情況,提出“數你棒”融合項目,并引入志愿服務資源,幫助更多的孩子在學業和特色活動上獲得成長。該社區書記表示,過去大部分志愿服務缺乏專業社工參與,常出現服務不精準、居民不歡迎現象。如今,社區的志愿服務項目更能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韓江風是我省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項目總督導。他表示,該模式的關鍵在于繼續通過制度創新釋放社會活力,通過技術革命提升服務效能,通過文化浸潤凝聚社會共識。“唯有將黨的組織力轉化為治理效能、將專業力量轉化為服務優勢、將志愿熱情轉化為可持續行動,方能構建‘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中國式現代化治理新格局。”

  根據規劃,我省將培養培訓不少于10萬名社會工作者,實現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及重點領域社會工作服務基本覆蓋,構建梯次銜接、分層分類的社會工作人才發展格局,推動基層治理更加專業化、精細化。

  專業社工與志愿服務的融合,有助于打破行政、市場、社會之間的壁壘,構建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治理網絡,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服務下傾,讓社區治理既有精度又有溫度。隨著廣大社工和志愿者在民生“最后一公里”的持續奔走,一幅幅鄰里和睦、社區和諧、治理和美的基層治理新畫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王怡瀟